习近平不忘“一饭之恩”

2013-08-20-16:39[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1492]

 

1968年,习近平从北京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当时只有16岁。他不会做饭,农民吕侯生就把做饭的事“承包”了。一次夜战回来,习近平肚子饿得咕咕叫,屋里实在没有东西可吃,吕侯生便把玉米粒子舀了两大碗放进锅里,烧开煮熟,两人眨眼功夫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给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写了一信求助,习近平三次请吕侯生到福州住院治病,不但自己支付了吕侯生几万元医疗费,还在百忙中到医院陪护看望。吕侯生激动地说,真不好意思,花你这么多钱。习近平说:“谁让我们是朋友哩!”

关心帮助吕侯生,在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看来,只是一桩“小事”,是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份内之事。然而,“小事”体现的却是“大节”,不忘“一饭之恩”,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传统美德的再现,是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的直接体现。只有实干才能赢得民心,只要真心付出一定赢得群众信任。

当年,吕侯生关心照顾年仅16岁的“落难少年”习近平,肯定不会想到习近平日后会当“大官”,肯定也没有想过要什么回报。那么,当年吕侯生为什么会关心照顾习近平呢?笔者认为是习近平同志用实干赢得了吕侯生信任,赢得了民心。那段岁月,习近平几乎每天都与群众在一起劳动,下雨刮风在窑洞里帮群众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白天去放羊,什么活都干。“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负重200斤,十里山路不换肩,有几个人能做到?正是靠实干,习近平从当时约29000名到延安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当大队支部书记的”。正是靠实干、苦干,习近平同志赢得了群众信任。在延安插队期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劳动、一起学习,真心与群众“打成一片”。“习近平酷爱学习,常在煤油灯下读着吕侯生连书名都认不得的书,吕侯生就憨憨地坐在油灯的一旁,陪着习近平看书写笔记。晚上也不回去了,一条被子两人合伙盖。”。习近平真心与群众交朋友,并与吕侯生们建立了浓厚的阶级感情,才有了后来吕侯生在“山穷水尽”时,想起求助与他,成就了一段“佳话”。

当下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党员干部要有实干精神,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方面干出成效,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转变,得到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盼望我们的党员干部能真正成为群众的朋友,真正关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而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

习近平同志不忘“一饭之恩”感人至深。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像习近平同志那样,关心和帮助那些“给了我们一切的母亲――人民群众”。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群众养活了我们。“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习近平同志不忘“一饭之恩”,再一次告诉我们,不管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展开,围绕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展开,围绕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展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我们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