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甲午之年”提“创新”:决定民族前途命运

2014-06-13-11:14[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1236]

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

2014年,甲午年。回首历史,一声长叹,1894年的甲午年让固步自封的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梦中惊醒,中华民族滑入苦难深渊。甲午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命运转折年。

2014年,120年后的又一个甲午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强调,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同为“甲午”,两种命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习近平为何再次强调科技创新,这折射了怎样的深意?“甲午之年”反复提及科技创新,反映了他对国家发展和治国理政的怎样思考?数十年后再回首,习近平对科技创新的强调和布局,将给中国发展带来何种影响?

关键词 布局

科技创新 必须摆在全局核心位置

2014年6月3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时,用袁隆平团队发明杂交水稻的例子说明,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说。

“一项科技创新可改变世界。”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

“创新”一词在近年来习近平公开讲话中的高频词,仅2014年至少提及4次,且显得深思熟虑,立足国内外大势和我国发展全局,体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综合世情国情变化和社会发展规律所作出的战略性判断。

历史倒推到100多年前。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曾在著作《脱亚论》中说:“我日本国土地处亚洲之东陲……然不幸之有邻国,一曰支那,一曰朝鲜……此两国者,不知改进之道,其恋古风旧俗,千百年无异。在此文明日进之活舞台上,论教育则云儒教主义,论教旨则曰仁义礼智,由一至于十,仅以虚饰为其事。其于实际,则不唯无视真理原则,且极不廉耻,傲然而不自省。以吾辈视此二国,在今文明东渐之风潮中,此非维护独立之道。若不思改革,于今不出数年,必亡其国,其国土必为世界文明诸国分割无疑。”福泽谕吉深入剖析当时的中国固步自封,轻视“奇技淫巧”,岌岌可危的情形

1894年甲午一战,用“一声叹息”,印证了福泽谕吉关于中国的预言!

2014年。镜头对准了当代中国。在一些领域,中国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诺贝尔奖级的基础研究成果,自主研制的国产大飞机进入新的研制阶段,华为靠技术进步打败竞争对手,中兴通讯连续几年占据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前列位置。与此同时,中国GDP早已赶超日本,排名世界第二,虽然同属“甲午年”,但中国面貌已经天翻地覆!

回顾今昔,历史的鲜明对比印证“奇技淫巧”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道路

自主创新 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3年7月21日-22日,习近平在武汉考察时表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发展经济离不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力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在多次考察中提及“创新”。他在武汉考察时表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他也曾说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的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才能力促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从而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应该如何创新?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必须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说,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习近平说,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习近平说:“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在大会上强调,一系列含义深远的论述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主体

激活创新 用改革之手点燃创新引擎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郑州考察时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还是技术创新,不掌握科技创新最灵魂、最根本的东西,就掌握不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命运。

“总书记在中铁装备讲话时,我就在他的身边站着,听得非常清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他反复听到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定要创新,创新就是动力,就是生命力。

一方面是长足进步,一方面仍然是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也是中国面临的局面。被动如何突破?

改革是否到位,能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能否全速发动。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对于如何突破,习近平对企业、科技人员也寄予厚望。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曾到湖南长沙威胜集团视察。智能电能表、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有源电力滤波器……企业的自主创新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企业负责人告诉总书记,每年将6%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产品不仅替代进口而且出口国外。习近平希望企业继续加强研发,不断创新。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郑州考察时又说,中国是装备制造业大国,但同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实现中国梦,装备制造业这个基础必须打牢。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还是技术创新,不掌握科技创新最灵魂、最根本的东西,就掌握不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命运。

“总书记在中铁装备讲话时,我就在他的身边站着,听得非常清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他反复听到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定要创新,创新就是动力,就是生命力。

在6月9日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的事业也呼唤创新的人才。在6月9日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说,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习近平强调,根据广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体制改革,到企业研发,从企业研发到人才培养,习近平正在“甲午之年”对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助力中国走上“创新大国”快车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