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资讯
德孝家园
了解关注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有时难免会感到纷扰不安,面对困难境遇,该如何寻得内心的安顿?8月14日,著名国学研究专家、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来深参加“招商证券首届企业文化月”活动,在深圳党校学苑宾馆报告厅为现场数百位听众带来了题为《穿越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讲座,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智慧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这是一场长达6个多小时的讲座。在讲解儒家思想时,傅佩荣指出,儒家注重人文主义,将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儒家也注重真诚,让人的情感由内而发。在讲述道家思想时,傅佩荣用老子的至理名言来映射人生道理,用道家的“孝顺六境界”来透视对父母的孝道,并从中引申出道家的思想精髓。
傅佩荣认为,现代人既要学习儒家真诚待人的理念,也要学习道家外化而内不化的思想。“学习儒家,让人很自信,学习道家,让人很自在。”
在讲座中,傅佩荣站在中西文化至高点上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辽阔深远。他语言幽默、条理清晰,把国学讲得生动而又贴近生活。直至讲座结束,许多听众还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津津乐道国学观点。
“人性向善”使快乐由内而发
讲座一开始,傅佩荣就讲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孔子曾在鲁国做了5年官,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来报告说马厩失火烧了。孔子听后只问‘有人受伤吗’,而没有问马的损失。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到很不可思议”。
在古代,封建社会有阶级的,既然是马厩失火,那么谁最容易受伤?肯定是像马车夫、工人与佣人等来自社会低层的老百姓。傅佩荣认为,这些低层民众在古代社会的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他们的生命是“不值钱”的。但是孔子偏偏只问“有人受伤吗”,这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人文思想。“在孔子看来,人人都是平等的。”
傅佩荣指出,“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出自《三字经》里的经典语句在当下令人朗朗上口,而“性本善”的思想也被人认为是孔孟思想的产物,不过,傅佩荣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宋朝的学者朱熹的观点。南宋末年编的《三字经》,依附的是当时最流行的朱熹思想,所以就把这句话作为首句。现在看来,这句话其实是对孔孟思想的误读。
在傅佩荣看来,儒家思想真正要强调的是“人性向善”。“‘向’代表力量,力量来自于真诚,你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见了父母自然愿意孝顺,见了老师自然愿意尊敬,见了朋友自然愿意讲道义,这叫做由内而发的力量。”傅佩荣说,只要做到“人性向善”,快乐也由内而发。因此,儒家不讲将来的报应,而是看重当下最直接的报应。
傅佩荣认为,必须把“善”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沟通又必须建立在真诚相待的基础之上,即符合对方要求和期许并且遵守社会规范。“任何两个人的感情好到一个时候就要找到一个稳定的模式,以便长期维持。不要幻想越来越好,没有感情是越来越好的,好到一个时候就要稳定,就要长期维持。”
谈及儒家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傅佩荣说,首先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在当别人犯错误是时要懂得宽恕别人,再次是在物质消费方面要尽量节俭,最后是对待自己的祖先和神明要懂得尊敬。
以道为本源解除心灵焦虑
傅佩荣指出,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并由此孕生智慧,可以“观”天地万物的真相,然后肯定“道”是究竟真实。“如果以道为本源,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惑,就可以化解于无形。”傅佩荣说,人们可以借助道家思想理解真实、体悟智慧,超越生命的苦难,并比对现代社会情境,解除对所谓成功、快乐的心灵焦虑。
对于“道无所不在”的文化特色,傅佩荣从四个角度进行了阐释:首先是为了因应天下大乱,意图彻底解释及解决人的生命问题;其次是试图跳脱“人中心”的思考模式及价值判断,转而把握究竟真实;再次是通过以道代天来显示革命性,认为“与其修德,不如觉悟”只适合“老者、失意者、智者”;最后是由此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并且开启了从真实到美感的途径。
傅佩荣在谈论到人的生命结构时说,生命包括有形可见的身体,以及可以思考及算计的心智,还包括由心斋而展现的精神。傅佩荣表示,庄子极为珍惜精神,常以“灵台”、“真君”称之。由此可知,学习庄子不能光靠阅读与理解,还须进行具体的修炼,不然只能在名相中打转。
对于道家文化的现代启示,傅佩荣将其感慨为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
在讲座的最后,傅佩荣概括了儒道文化对现代人的意义:“一个人内在的空虚与茫然,主要原因就是忘记与自己的灵魂互动,使生命碎裂而无法整合。”
本文链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责编:孙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