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精神(六)

2022-05-13-07:39[来源:中国德孝网][作者:超级管理员][浏览量:6130]

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精神(六)

/党忠义

鲧布息壤

鲧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山海经•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尧的时候,灾难接连降临到他的国土上,先是大旱,后来又是洪水。

那情景可怕极了,大地上沧海横流,一片汪洋。老百姓无家可归,有的住在山顶的岩洞里,有的就在树枝上做巢栖身。地里的庄稼都淹死了,野草却长得很茂盛,恶禽猛兽也很快繁殖起来。可怜的人民一天天减少了,只有鸟兽的足迹遍布于国中。

身为天子的尧帝,看到人民遭受这样的苦难,忧心如焚。他把四方部落的首领请来,问他们派谁去治水,众首领说,“就叫鲧去吧!”

尧对鲧有点不放心。可是一时找不到更理想的人,只好让他试一试。于是下达了命令,派鲧去治水。

鲧也是个天神,是黄帝的后代。他同情人民疾苦,急于征服洪水,可是知道单凭自己这点神力很难办到,常常皱着眉头闷闷不乐。

一天,一只乌龟和一只猫头鹰互相拉扯着走过来,问鲧为什么发愁,鲧就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它们。

“那有什么难办?”猫头鹰和乌龟抢着说,“俗话说:水来土掩。只要在河上筑起大坝,洪水就不会泛滥了。”“可是,到哪儿取这些土石呢?”鲧着急地说。猫头鹰献计说:“你祖父黄帝那里有一种‘息壤’,那可是个宝物,一点点土就可以长成千丈大堤,万丈高山。用这种宝物来阻挡洪水,还 怕挡不住吗?”

鲧听了很高兴,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祖父是个严厉的天帝,这件事给他知道了定会受到惩罚。可是为了尽快治服洪水,拯救人民,他只好这么干了。

不知冒了多么大的危险,用了什么办法,鲧终于从天上窃来了息壤。于是他背着息壤,带着猫头鹰和乌龟,到吕梁山一带去治理洪水。这办法可真灵,只要在河边撒下一把息壤,立刻就会长出一道高大的堤坝,挡住汹涌的洪流。在积水的地方撒下一点息壤,积水很快就会干涸,露出黑色的地面。

鲧窃息壤的事,很快就被黄帝知道了。他恨天国里出了这样的逆子,立刻派火神祝融下到人间,在羽山的郊野把鲧杀死了,取回了被窃的息壤(《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能自生自长的土壤。息,生长)以堙(堵塞)洪水,不待帝命(不等天帝允许)。帝令祝融(火神)杀鲧于羽郊(羽山的郊野)。”)。这一下,各地的洪水又泛滥起来。

鲧并不怕死,当初他盗取天上的息壤,就是抱着牺牲生命的决心的。遗憾的是没有把人民从洪水中拯救出来。所以,他死后精魂仍然活着,尸体过了三年没有腐烂,而且腹内还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全部精血去哺育这条小生命,希望他的神力能超过自己,继续完成治服洪水的伟大事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归藏•启筮》云:“鲧殛(杀戮)死,三岁不腐,副(pì剖开)之以吴刀,是用(因此)出禹。”)。

鲧的尸体三年不腐烂这件奇事给黄帝知道了。他担心鲧会变成精怪,扰乱天廷,便派了一个天神,带着一把吴刀,把鲧的尸体剖开来。这时奇迹发生了:从鲧的肚子里,忽然跳出一条虬龙,头上长着角,金鳞闪闪,盘旋而上,升上了天空,这就是禹。禹上天之后,鲧也化作一条黄龙,跃进了羽山脚下的深潭之中。

鲧因盗取天帝的息壤而被处死,是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他虽然死了,可是不甘心失败,在腹内孕育了禹,让他继承自己的遗志,完成治水的大业。

历史上鲧用堵垻的方式治水失败了,但他不怕困难,勇于担当,不屈不挠和洪水搏斗的精神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禹劈龙门

大禹治水出自于《禹贡锥指》、《五帝本纪》、《夏本纪》《帝王世纪》《尚书正义•大禹谟》等书。斧劈龙门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传说禹是一位巨人,他身材魁伟,象座高山,头赋的斗空紧颗峨的解顶。他喝人大、手大、力气更大,步能二里半, 因而人们称他为大禹。

大禹治水先疏通下游河道,他带领民夫经历千辛万苦,排除干难万险,劈砥柱水绕群山凿大川九河即道之后便开始凿通上游河道。上游孟门山是关键所在,孟门山即便是治理好了,壶口龙门不凿开,那水还是宣泄不畅,后患无穷。壶口山山竣石硬,较孟门更难施工。由于地势窄狭,人众反到施展不开,只好轮换着去干,进展非常缓慢。文命估计,孟门山要比壶口山完工早些。如果这样的话,孟门之水下来,势必影响壶口施工。洪水排泄不畅,又要殃及百姓。大禹身先土卒,奋力大干。龙门山口,石硬难凿。人夫叫苦不叠。大禹只好暂时停工,去向附近老乡了解情况。

大禹在去村子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位身穿黄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幌施一礼,问道:“请问老者,这龙门山石为什么这么硬?”老人神秘地说了一句话:“此山乃龙门山也!”老人把“龙”字咬得特别重。大禹听了恍然大崛悟。原来这阻挡黄河入海的大山是一条巨龙。大禹刚要拜谢,那位老人却不见踪影岷了。大禹这才知道见了山神爷。

既然遇到了龙,就必须采用非常手段。他猛然想起了黄帝那详论六甲阴阳之道的负胜之图,急命真窥将图拿来。细观一遍,即将精神领会。他依图中所示,亲自上阵,抡斧猛劈,果然效果极佳。经过月余天的拼命苦干,文命终于将龙门劈开。龙门劈开以后,那山内的横溢的积水从“龙门口”直泄了出来,东西横溢的水位不断下降。滔大水自北而南,流到华山、首山之间,在这里转了一个大湾,自西向东滚滚而去,形成一条巨大的河道。水顺河道自然流趟,循了正轨,直向大海。河道两旁,永无横流之患。禹劈龙门,写下了万古不朽的壮丽篇章!

大禹治水是中国历史上最艰苦、最伟大的一项工程,是中国精神最充分的体现。大禹文命劳苦身躯,集思焦虑,跋山涉水十三年。三十岁才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为妻。辛日结婚,甲日便外出治水。后来女攸化石生出了启,还是由女娇抚养成人,禹却没有抚养过一天。治水期间,他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时间进去看一看。身为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在衣着饮食方面非常的菲薄和不讲究,居室也是简陋低矮。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遇到泥泞,就利用两头翘起,像船形的自制撬走路。山行的时候,就穿上底上带齿的鞋,这种鞋上山时前齿短,后齿长。下山时前齿长后齿短。一年四季,随身带的都是用以测量平、直、高、低、远、近的准绳和规矩。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治水之上,立下了万事之功,受到了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的称颂(《五帝本纪》中曰:“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对于禹的巨大功绩,帝舜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禅让帝位与禹(《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帝王世纪》:“伯禹,名文命,……”)。因其功大,谓之大禹(《尚书正义•大禹谟》孔安国《传》言“禹称大,大其功”)。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说的是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愚公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愚公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愚公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奋勇前进。

   

中华民族的历代祖宗凤凰涅槃,延续了博大精深的古国文明,凝铸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们的事迹与文化演绎很多的神话故事,子孙后代口耳相传,相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

一代代中国人就是听着这样的英雄神话故事长大,这些故事将勇于抗争的中国精神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灵上,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这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中国精神,使一代代中华儿女像自己的祖先一样坚强,可以输,但不屈服!也就是依靠这种优良的遗传基因和延续了一万年的抗争精神,不断与自然、与灾难、与环境作坚决的斗争,才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万年,绵延未断,屹立至今且走向辉煌。 

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凤凰涅槃、苦难辉煌,至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精神实质就是斗争!

此类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为追求美好向往而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拼搏努力。通过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以神奇的、无穷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教化子孙。

 

(编辑  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