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德孝资讯
德孝故事
专家访谈
活动剪影
艺文荟萃
每日一善
志愿者活动
联系我们
德孝头条
为企之德
活动剪影
为官之道
德孝资讯
德孝故事
海外德孝
健康养生
专家访谈
艺文荟萃
会员单位
每日一善
创新创业
德孝家园
乡村振兴
企业人物
商业综合
志愿者活动
组织机构
关于我们
了解关注
网站首页
>>
特别报道
洋县农民发现及保护朱鹮的 故 事
2018-12-30-12:26
[来源:德孝网]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4388]
洋 县 农 民 发 现 及 保 护 朱 鹮的故事
创编:
王仲刚
2018.11.29
此故事荣获2017年汉中市“汉中好故事"调讲大赛
二 等 奖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是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以前,比人类历史还要久远的“古老之鸟”。1960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学会议将其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几近灭绝。
据洋县志《朱鹮志》记载:1981年5月21日-27日,根据本县纸坊乡农民何丑旦提供的线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鹮考察小组会同洋县林副局技术人员一起先后在四郎乡山峰村金家河、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发现七只朱鹮野生群体,被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
从此,洋县人民拉开了保护朱鹮的大幕。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名字叫《洋县农民发现和保护朱鹮的故事》。之中包含两个小故事,即“发现朱鹮的何丑旦”以及“捉蛇救小朱鹮的刘发顺”。
发现朱鹮的何丑旦
《朱鹮志》里所说的何丑旦何许人也?何丑旦是离县城4、5里地的纸坊乡孤魂庙村的一个农民,1943年出生,是一个烧窑的泥瓦匠师傅。何丑旦师徒长年辗转奔走于洋县北部秦岭山区的坡沟崖洼、村村寨寨,耳闻目睹了许多山野间动物们的稀奇事。对于朱鹮,他们在四郎乡的石槽河见过,只是那时不知道那鸟儿学名叫“朱鹮”,因为朱鹮的嘴是红颜色,山里人把这种鸟唤作“红鹤”。
何丑旦(已去世)身份证
何丑旦妻子
何丑旦徒弟(右)
2017年王仲刚(左)摄
一天,师徒俩到县城电影院看电影,正片开始前放了个关于寻找朱鹮的幻灯片。原来,朱鹮幻灯片是朱鹮考察队委托电影院加放的科教宣传片,片尾还提出报告朱鹮信息的有奖。话说师徒俩看着看着劲儿就来了,何丑旦说:“这片子上的朱鹮,不就是咱们在四郎、八里关一带见过的红鹤嘛。”
电影结束后,师徒俩就按幻灯片上公布的地址,找到了朱鹮考察队的临时驻地-----洋县林副局机关。
到县林副局后,见到了朱鹮考察队队长刘荫增。刘荫增当年四十挂零,带领考察组转战全国3年寻找朱鹮来到洋县,一听有朱鹮的消息,赶紧热情接待何丑旦师徒俩。刘荫增拿出了几张朱鹮的照片,让师徒俩仔细观看。何丑旦仅仅瞅了一眼,就嚷了起来:“对对对,没错没错。我和何天顺在金家河看见的红鹤,就跟您相片上的一模一样!”刘荫增再次打量这两个纯朴憨厚的庄稼汉子,慎重地说:“这样吧,你们师徒俩明天再辛苦一趟,看你说的那个红鹤还在不在金家河,如在,能否找到几根朱鹮羽毛,如果有羽毛,那就更好了。”
第二天,何丑旦叫上何天顺到金家河一带朱鹮巢区找到了两根朱鹮羽毛。
并将两根朱鹮羽毛拿给刘荫增看。有朱鹮羽毛作证,刘荫增心里一下踏实了,他立即决定考察队随何丑旦、何天顺二人向秦岭山区进发。
1981年5月21日下午,考察队到达马道梁。马道梁是洋县北部的一道山岭,古栈道之一的傥骆道经过此地,距县城20多公里。在梁顶,刘荫增翘首北望,感慨万千。莽莽苍苍的秦岭在黄昏的太阳余晖里显得壮丽无比。孕育了周秦汉唐文明的秦岭,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挽留住一个频于危绝的物种!
突然,不远处传来了两声“啊……啊……”的鸣叫。何丑旦手指北方上空,惊喜地大喊:“快看——红鹤”
大家猛抬头,看到一只灰白色红嘴大鸟正从头上掠过,离地面不过七、八十米。
“朱鹮!是它,真是它!”
尽管举目一瞬间,可所有的考察队员都看得清清楚楚。
望着朱鹮飞去的方向,刘荫增问何丑旦方位,何丑旦说了三个字:金家河。
“走,快追!”刘荫增指挥大家赶往金家河。
金家河位于洋县四郎乡山峰村,距洋县县城20多公里,是一个地图上不易找到的山间小盆地,海拔1200米左右,东西窄长弯曲,有10来户人家,居住稀疏,房屋多建在向阳的山坡上。极目所至,群山环抱,水田清浅,是一片闭塞的山野,又是一块清幽之雅地,是朱鹮繁衍的理想之地。
在金家河,考察队发现了两只朱鹮,一个朱鹮巢。5月27日,又在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发现了两只朱鹮成鸟,3只雏鸟。这就是被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的7只朱鹮的发现过程。因何丑旦师徒报告朱鹮线索有功,刘荫增代表国家奖励了他们人民币100元。
捉蛇救小朱鹮的刘发顺
刘发顺1952年出生,今年65岁,家住洋县长溪乡宽谭村。长溪乡在八里关乡以南,距县城 30多公里,是朱鹮二级觅食区。据洋县志《朱鹮志》记载,1984年县人民政府将朱鹮活动区划分为三级觅食区。一级觅食区为巢区,二级觅食区为朱鹮主要活动区,三级觅食区为平川丘陵成片水田地带。刘发顺家单家独户,门前有一条乡级公路,公路下边是一座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水库,叫二郎庙水库。刘发顺家后边就是山,山上长着松树林,松树林是刘发顺的自留坡,树林的树大都有碗口粗,高有十五、六米,有山有水的这个环境被朱鹮看上了,这片松树林一、二十年来,一直有朱鹮在树上筑巢育子,每年一窝,不多不少,从不间断。朱鹮筑巢有一个规律,从不用旧巢,也就是说,每年朱鹮筑巢的树对于朱鹮来说,都应是“新”树,巢也是新巢。因为刘发顺家的这片松树林每年都有朱鹮筑巢育子,刘发顺家就和县朱鹮保护站有联系,刘发顺家的电话座机号码在县朱鹮保护站有备案。这些年来,因其家坡后树上有朱鹮,刘发顺先后多次接待过考察朱鹮的国内国际友人,小有名气。特别是保护小朱鹮上树捉蛇的故事更是远近闻名,是名副其实的“保护朱鹮的人家”
2017年65岁的刘发顺,手中所拿为朱鹮羽毛(2017.7.14日王仲刚摄)
据刘发顺说,2010年4月朱鹮筑巢育雏的时候,有一个中国农科院的博士生,30多岁,男的,来考察朱鹮写论文。那学生来时带一摄像机,镜头很长,三脚架架在屋后土墙上,镜头对着朱鹮巢成天看。说来也巧,这一天,该学生在镜头里发现一条蛇爬上了朱鹮筑巢育雏的树,就立即打电话给县朱鹮保护站,朱鹮保护站当即指示他在当地找人捉蛇保护小朱鹮。那天上午10点左右,大学生就找到刘发顺,刘发顺那时50多岁,手脚麻利,是个捉蛇高手。当时,刘发顺端上长梯,徒手上树,上去后,近前一看,是一条无毒的黄汉蛇,有一米来长。朱鹮巢中共有3只小朱鹮,每只有半斤来重,看起来肉绒绒的。当时,蛇口中正衔着一只小朱鹮,其余两只吓得瑟瑟发抖。他一下子抓住蛇的七寸,将小朱鹮从蛇嘴里拉了出来。可是,小朱鹮已经不能动了,死了。 从树上下来后,学生打电话给朱鹮保护站,站上说死雏就地掩埋,让学生代付给捉蛇人50元工资。
发现朱鹮,世界瞩目,
保护朱鹮,人人有责。
朱鹮经过30多年的保护,到2010年,野生朱鹮已成功筑巢117处,种群数量已由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2017年的2000多只。
朱鹮不单是一种珍稀物种,更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交往的使节。对朱鹮的保护已远远超越了自然保护本身的意义。
1998年,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向日本政府赠送一对朱鹮“友友”“洋洋”。2000年,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又向日本提供一只朱鹮“美美”。2007年,温家宝总理再向日本提供一对朱鹮“华阳”“溢水”,使日本的朱鹮种群发展到近200只。2008年11月,应韩国总统李明博的请求,胡锦涛主席向韩国赠送一对朱鹮,名字叫“龙亭”“洋州”。
对于发现和保护朱鹮的人,我们将永远铭记。
陕西地方教育志专家
王仲刚
(2017.9.1.汉中)
(编辑:郭兴辉)2018,12,31
[相关新闻]
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精神(六)
[相关新闻]
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精神(五)
[相关新闻]
“妈”与“娘”有何区别?
[相关新闻]
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精神
[相关新闻]
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精神
[相关新闻]
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