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资讯
德孝家园
了解关注
主题歌:
天生日月
地养山河
父母生养我
草木荣枯
花开花落
祖辈留下我
羊羔知跪乳
乌鸦犹反脯
少小无忧靠父母,
成家方知育儿苦。
世间百善孝为先,
人生千般顺为福。
忠孝立国兴家邦
中华礼仪传千古
百善之首孝为先。“孝”是什么?
“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孝又不是简单的回报,而是一种天伦亲情的体现和表达,是人活着的意义的一种价值。重温二十四孝,不是让我们去刻意地模仿、效法古人,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去领略一下孝的精神,继承孝的传统美德,在新形势下焕发新孝德的光彩!
啮指痛心——曾参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世称“曾子”,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将儒家思想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与孔子、孟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以孝著称。
曾参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为了生活,他经常和邻居小伙伴到山中打柴。
有一天,曾参砍柴砍得正起劲,突然觉得心疼,一下子靠在树上,半天缓不过气来。
伙伴看见他的样子,赶忙跑过来问到:“哎,曾参,你怎么了?”
曾参到:“我突然觉得心疼。唉,一定是母亲在家有事了,想叫我回家了!”于是,就马上收拾砍下的柴禾,准备回家。
伙伴惊奇地说道:“不会吧?你心疼就知道是家中有事?”
曾参到:“一定是!”说完就坚定地背者柴禾返往回走。
伙伴见曾参说的神奇,也赶忙跟上,想回去看看曾参说的是不是真的。
蓬顶柴门,一个老妇人佝偻着背、拄着拐杖,望着弯弯曲曲通往山中的小路。
终于,小路的尽头出现了儿子曾参的身影。
曾参和伙伴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向家中赶来。
到了家门口,曾参将柴禾放在一旁,忙跪在母亲面前问道:“妈妈,我刚才在山中打柴,忽然觉得心疼,是不是您在叫儿子回来?”
母亲到:“是的。有客人来了,我不知道该怎样招待,就咬自己的手指头,希望你能回来。”
曾参道:“妈妈放心,我对客人一定会以礼相待。”
正好客人也出来了,听见他们母子的对话,赞叹道:“母子连心,这话一点不假。曾参真是孝子啊!”
曾参的伙伴也惊奇地喊道:“真神奇啊,母亲手指疼,儿子就心疼!”
于是曾参啮指痛心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
后来,曾参投师于孔子门下,品学兼优,贤名远播。齐国国君听到他的贤名,用厚礼相聘,给他“上卿”的官职做,但为了不使年迈的母亲凄苦冷清,无依无靠,便坚决辞退不肯就职,后来有朋友责怪他失坐良机,他解释说:“自古养儿为防老,如今父亲过世,母亲年迈,我怎么敢远离呢?况且食人之禄,忧人之事,故我不忍离母远去,受人役使。”所以,一直没有出仕做官。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他学识渊博,相传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他曾提出“慎终,也就是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就是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是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成白话是这样:“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是曾子所说的“三省”。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