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资讯
德孝家园
了解关注
主题歌:
天生日月
地养山河
父母生养我
草木荣枯
花开花落
祖辈留下我
羊羔知跪乳
乌鸦犹反脯
少小无忧靠父母,
成家方知育儿苦。
世间百善孝为先,
人生千般顺为福。
忠孝立国兴家邦
中华礼仪传千古
百善之首孝为先。“孝”是什么?
“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孝又不是简单的回报,而是一种天伦亲情的体现和表达,是人活着的意义的一种价值。重温二十四孝,不是让我们去刻意地模仿、效法古人,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去领略一下孝的精神,继承孝的传统美德,在新形势下焕发新孝德的光彩!
哭竹生笋——孟宗
晋朝时候有个叫孟宗的,大号程崇,又名程崇雅。孟宗是他的字。三国江夏人,即今天四川的蓬溪县。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且经常教育他勤学苦读。在母亲的教育、督促下,他终于学有所成。后来官至司空。司空,是个古代朝中掌管工程的官儿。
孟宗对母亲非常孝顺,百依百从。从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嗜好禀性,方方面面,真可谓达到了颐至气使的地步。只要母亲有一点点暗示,他都要千方百计的满足母亲的要求。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这年深冬,老人家也不知得的什么病,气喘吁吁,卧床不起。整天是茶不吃饭不思,迷迷糊糊不省人事。医生对孟宗说:“你母亲的病比较怪癖,医书上根本没见过这个病名,我是从一位名医的实践记录里查到这样一个病例。病人的症状跟你母亲的一模一样。人家是用鲜嫩的竹笋熬汤服用后痊愈的。”孟宗甚是欢喜,说:“那咱也照方服用,母亲的病不是也就有救了吗?”医生摇摇头叹口气说:“唉!只可惜现在是十冬腊月,天寒地冻,万木萧疏。你到哪里去找鲜嫩的竹笋呀!”
“啊!”孟宗怔了,“是啊,这到哪里去找鲜嫩的竹笋呀!”
医生惋惜地说:“唉!如果找不到鲜竹笋,哪我就黔驴技穷,起火到屋檐了,只好求你另请高明。”说着,提起药箱就走了出去。孟宗忽然猛省过来,急急赶出门外去送,可是医生早已走得无影无踪。
孟宗站在门外,望着远处的起伏山峦。山岭上白雪覆盖,冷冷森森,苍苍茫茫。他想,别说找鲜嫩的竹笋,恐怕连枝翠绿的竹杖都难得相见了。可是母亲的病危在旦夕,怎么能眼看着让母亲就这样躺在床上,病病恹恹地痛苦凄凄呢!更何况,要想治愈她的病还非得鲜嫩的竹笋汤呢!他思前想后焦灼万状。最后决定,无论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罪,他都要为母亲找来鲜嫩的竹笋。于是,他回到家,为母亲烧了一碗银耳汤,偎坐在母亲身旁,一汤匙一汤匙的给母亲喂了下去,然后整好行装,告诉母亲他要到广州、海南岛等气候较热的老南方去找鲜嫩的竹笋。母亲昏昏糊糊的,虽然心里还清楚,想阻拦,却无法表达。而孟宗为救母亲,决心已定。他对邻居的本族二婶做了交代,让她这几天代他招呼好母亲,便起身南下了。
孟宗所在的蓬溪县是蜀地四川,属中原,距离广州、海南还不太远。只是那时侯交通不便,既无汽车更无火车,最快的是马车,可孟宗家里很困难,何来的马车!他只有背着干粮袋,靠两条腿一步步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熬过七七四十九天才来到广州,可是他找呀找,根本连竹子叶儿也没找到,何谈竹笋!无奈他只好又去海南岛,且不说那里的气候他不适应,生活极不习惯。几天跑下来,上吐下泻,脚板起泡,浑身生疮,又痛又痒。孟宗实在忍受不了,加之对母亲的思念和耽忧,只好背了两个椰子果匆匆返回家来。回到家里,母亲的病情更加严重。他把一个椰子果送给邻居的本族二婶,以表侍候母亲的谢意,另一个切开去喂母亲,可是母亲竟然连嘴也不张。邻居二婶说,母亲水米不打牙已经好几天了。他摸摸母亲的胳膊,脉象已经极其微弱,真的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刻。孟宗心急如焚,只好再去求那个名医,让他能再想办法救救母亲。然而医生回答他的仍然是那句话,必须找到鲜嫩的竹笋,煎熬服汤,除此别无他方。孟宗没了办法,只好心情沉重地又回到家中,他坐在母亲的病床前,抓着母亲的胳膊,含着眼泪想啊想,想啊想……
夜,月光如水。孟宗来到后山的竹林里,脚下是冰雪,头上是寒风,竹子上的叶片已被吹光,竹竿儿光秃秃的。因为那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屋檐上挂满冰柱,山上的泉水也都不再流动。夏日翠绿的竹子,如今几乎全变成了枯黄色。他无奈地抓着竹竿摇啊摇,心想从此能得到点什么启示。可是寒风呼呼,两耳里只是母亲那丝丝微弱的呼吸声,眼前萦绕的总是母亲那张闭着眼睛,没了一点生气,病恹恹的黄面孔。
此刻,母亲一生为抓养自己所受的苦难一一浮现眼前。
春日,母亲背着篾篓上山挖野菜,为儿子做可口的饭菜;
夏天,母亲顶着酷暑烈日到后山去采山泉,一场暴雨,几次被冲下沟崖,浑身泥水地把一担担清洌洌的泉水挑回家,为儿子熬汤煮米;
秋天多雨,母亲常常踏着泥水送自己去学堂。遇着风雨,她把她的衣裳脱下盖在儿子的头上,自己却淋得落汤鸡似的;
冬天,母亲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溜滑的冰雪上山去打柴,为儿子夜里生火取暖……
他想,母亲为了儿子能健康成长,受尽千辛万苦,如今,毫尽了心血,年老体衰,难得动弹了,儿子却在她病危的时候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这到算个什么儿子呀!乌鸦尚知反哺,羔羊也能跪乳!而我,堂堂孟宗,一个大小伙子,却无能去拯救自己的母亲,到算个什么人儿呀!他好不伤悲!
孟宗望着满山的枯竹,心如刀绞。
突然,他想起医生说的“起火到屋檐”的话来,心里一亮,忙从山上打来许多柴草,围着竹林起火烤地。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
孟宗出来照顾母亲以外,都是坐在山上的竹林里看着冻土悄悄融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终于有几束鲜嫩的竹笋冒出了地面,孟宗大喜,忙采了一些跑回家,为母亲熬汤。
熬好后用嘴吹凉,就紧赶紧的端到母亲的病床前。说来也怪,母亲平时不吃不喝,紧闭双眼。今天不知道是闻着竹笋汤的味儿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孟宗刚刚坐下,母亲的眼睛就微微的动了动,接着便微微地翕动着嘴唇。孟宗惊呆了,他喜出望外地大喊一声:“娘!”又是一个出奇不意的惊喜,母亲竟然轻轻地应了一声。之后便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问儿子:“宗儿!娘好像闻着有竹笋的汤味儿。”孟宗急答:“是,是。娘!我给你老采回一捧鲜嫩的竹笋来。”他指指汤碗说:“这就是宗儿为你熬的竹笋汤。”说着便一匙一匙地给母亲喂了起来。母亲喝得好不香甜!不大一会儿便将一大碗竹笋汤喝的精光。说来也是奇了,母亲喝了竹笋汤后竟立刻露出笑脸来,病情也随之好转。
这之后,孟宗坚持每天都去后山的那块竹林里去烤暖大地,使竹笋生长,然后采鲜嫩的竹笋为母亲熬汤喝,没过多久,母亲的病竟真的神奇般的痊愈了!孟宗和街坊邻里们都好不高兴!
后来,人们传说孟宗在竹林里把竹笋哭出来,给了它以神话色彩。这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
然而,孟宗孝敬母亲的一片真挚情感谁又能说他是虚构的呢?
为了纪念孟宗这个大孝子,蜀主孟昶于广政二十年,即公元957年,在距孟宗家乡蓬溪县西15公里的宝梵镇,那里有个冬笋沟,相传那里就是当年孟宗“哭竹生笋”的地方,筑建了一个“孝义台”,以此彰显孟宗的孝行。据说,我们的革命领袖朱德总司令曾经路过宝梵镇,赡仰过这个“孝义台”,并感慨赋诗一首:“孟宗哭竹冬生笋,感应苍天是孝心。我受慈恩未曾报,高台一过泪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