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丨人类从这里走来——山西垣曲 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地方

2021-12-14-12:33[来源:德孝网][作者:超级管理员][浏览量:10207]

李鹏丨人类从这里走来——山西垣曲 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地方

 

编者按

 本文再次揭开了古老垣曲的神秘面纱。纵贯古今,横穿八方,记叙了垣曲的人文历史和发展轨迹,展现了垣曲人杰地灵的地域风貌。全文分八个章节,从“人类从这里走来”,到“一大批后起之秀的崛起”。在寻根求源中努力探寻:

一一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忘记了起点,也就忘记了方向和终点,失去了初心,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恒心。

一一垣曲人民当为之高歌!河东儿女当为之骄傲!三晋父老当为之自豪!华夏民族当为之荣耀!

这是每个垣曲人、关心垣曲的人、关注人类起源和命远的人,都值得阅读的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习近平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01

 

“未蹑天根岂识人”。46亿年前,携带着生命基因的地球在宇宙诞生。童年的地球在陨石碰撞、岩浆崩裂、冰火交帜的巨烈动荡中历经磨难、沧海桑田、强筋壮骨。

黄土高原的一枚枚鹅卵石和生物化石的叠层,诉说着她们古老的前身。山西垣曲沇西河两岸隆起的东西两塬,土地肥沃平展,作物黄绿交替,是此地人民的主要粮仓。你若乘车驱驰两塬上的横济干线或闻垣高速,稍作留意,就会发现山路两旁,一层层混杂着河沙的鹅卵石,倘若有趣停车细寻,便会有带着小鱼小虾和其它水生物的化石映入你的眼睑。在我的办公室,至今摆放着一块来自当地的小鱼化石,和一块冲刷光滑带有层层水纹的粉色鹅卵石,它们是岁月长河里的传递者。由此推断,我们的家乡——山西垣曲,在元古时代,应该是一片汪洋深海。


 我们最早都来自于水。

据地质考古学家研究,32亿年前,山西大地火山喷发、岩浆飞溅、地壳拉张,地层发生强烈断裂、褶皱和区域变质,隆起为山。18亿年前,中条山脉逐渐形成。5亿多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海洋中出现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双壳类、笔石等无脊椎动物。2.5亿年前,三叠纪开始,出现了高大的裸子植物,食肉的山西鳄和食草的肯氏兽类等动物。6500万年前,受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山西地貌在新生代时期开始分异, 被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寻着鹅卵石探源北上,至历山半腰便失去踪影,舜王坪顶片石层叠,望仙峡谷巨石耸立,麻姑山峰壁峭崖峻,锯齿山脉直插云霄。由此推断,中条腹地当时应该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形,如大地母亲托起的一双生命之手,在那远古的水族时代,守护着日月轮回,酝酿着新的生命。

白天太阳高照,夜晚星光闪烁,山因水泽草木茂盛,水受山护波光荡漾。天上一日人间百年,不知过了多少个天日,棱角分明的石头被打磨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光滑卵石,为今天的玩石爱好者留下了丰富资源。山间峡谷也被成年累月的冲涮,形成了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山洞连接更神秘的世界……

放眼全球,当时的陆地如一座座孤岛飘浮于大洋,孤岛的森林深处,已称霸地球1.6亿年的恐龙在做最后的长啸,呼唤主人的到来。

5000多万年前的一天,垣曲盆地天感地应、水动山摇、雷电交加、波涛汹涌,在一阵巨烈的动荡之中,一个小精灵,一个神奇的小生命,一个开启地球生命新纪元的物种——世纪曙猿诞生了,它如一缕曙光划破苍穹、穿越时空,成为地球的新主人,也成为我们人类最早的祖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垣曲盆地的这一重大发现,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人类祖先最早的地方。

人类从这里走来,然后走向全世界……

这里引用一下当时有关曙猿发现的原始资料:

垣曲曙猿化石的发现,让这片沉寂百万年的土地重新被证明曾经是人类诞生的热土。自20世纪20年代此地被发现后,科学家的考证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长达近百年的考察中,更多的史迹被发掘,更多的史论被印证。垣曲曙猿化石的发现不仅被中国的科学家们所关注,而且引来了世界科学家们“贪婪”的目光。

1983年,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森博士,对垣曲盆地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这是新中国以来第一位美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西方科学家踏上这片热土。在这一次考察中,道森博士在古城镇寨里村土桥沟发现了一块偶蹄类头骨化石,被命为道森先炭兽,为世界科学家们在这片盆地上的合作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来的考察中,中方人员在垣曲寨里村,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曙猿化石。曙猿化石的发现,让所有参加考察的科学家们近乎疯狂。

1995年5月,他们又在垣曲发掘出一对带有几乎所有牙齿的世纪曙猿下牙床,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有关曙猿的生理材料。美国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及时向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20世纪末在中国的这次重大发现,适逢美国卡耐基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为纪念自然科学领域这一双重盛事,中美科学家把垣曲发现的这种曙猿取名为世纪曙猿。

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于人类起源的探索与研究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垣曲盆地这一片热土上,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人类历史演变过程的偶然发现,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佐证。2000年4月,《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相继刊登文章,报道中美科学家在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通过对在垣曲寨里村发现的世纪曙猿脚跗骨、下颌骨化石的研究,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中国山西垣曲,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

曙猿化石发现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发现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约3500万年。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佛说人类起源于光音天,基督说人类起源于泥土,道家说人类起源于裸虫。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证明人类起源于猿,而曙猿正是早期的猿类。

孙悟空的故乡都有人争,何况人类的起源地呢?你信与不信,你来与不来,你拜与不拜,科学已经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几千万年以来就长眠在这里!

前不久,和几个在京的朋友聊起,借助人类起源这个大品牌,可以策划很多大项目,引起世界关注,产生巨大影响,相信有识之士定会慧眼识珠、大有作为。

垣曲人民当为之高歌!河东儿女当为之骄傲!三晋父老当为之自豪!华夏民族当为之荣耀!

人类本是一家人,结成命运共同体,来自中国山西大垣曲。


02

 

这么古老,却这么低调。低调到很多外地人不知道垣曲,更不知道这里是人类最早的故乡了。

"假金方用真金渡,若是真金不渡金",山高不言,水深不语。这就是古老垣曲的性格,垣曲人的性格。

历经沧海桑田的这片神奇土地,在天地间拉开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帷幕。

童年的人类还很弱小,如何才能长大?“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天地无私,孕育万物;天既生之,必护佑之。

100多万年前,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如一条巨龙,在一路向东奔腾到垣曲盆地后,被这里的又一巨龙一一中条山脉挡住了去路,久久回荡徘徊。

水若为阴为母,山即为阳为父,阴阳交融,和谐中洋溢着欢腾,交融中孕育着思想。也许受天地之托,中条之父和黄河之母共同商定:一齐抚育这个星球上的新婴儿一一人类的始祖。

在蜜月中达成了共识,中条才开启晋豫之门,黄河由此奔向大海。

水落陆出、泥沙沉积,留下沃田,成了人类最早活动的家园,也形成了今天的东西两塬,曙猿化石就发现于黄河岸边的陆地上。

中条之父敞开博大胸怀,露出一片草木茂盛的原始森林,这便是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山原始森林。这里成了人类童年的乐园和家园。

没有原始森林,哪有原始人类?丰盛的野菜花果能充饥,天然的洞穴石龛可睡卧。人类在这里学会了直立,学会了利用石器,学会了驯化动物,学会了种出第一把谷子,学会了用火,学会了用树叶和兽皮做衣服等等。至今,这片原始森林相传还有野人出没,当地作家张开生编了一本《历山野人》的书籍,记录了很多珍贵资料,不知这是否未赶上进化的脚步,留下来的原始人类呢?历山留下了很多人类早期活动的遗址,有早期人类居住的穴洞、有最早的谷类作物,有大量的旧石器新石器,有早期的陶罐陶器等等,以及寨里土桥沟遗址、大腰细石器遗址、南海峪遗址、担山石遗址、丁家河遗址、龙王崖遗址、下马遗址、丰村遗址等等,无不记录着人类早年在垣曲境内频繁活动的印迹。与遗址并存的历山原始森林,是大自然留下的人类最早的摇篮,留下这一摇篮,是对人类童年的纪念,也是对人类今天的牵挂。斗转星移,日月交替,猿人、古人、新人等一路摇曳走来,绵延至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为生命之源和智慧之母。黄河母亲在滋养人类的同时,还肩负着开启人类智慧的使命,她要教人如何适应复杂的环境,在危机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在适应和利用自然中逐渐长大。于是,传说中的龙马神龟便出现了,龙马驮着河图,神龟背着洛书,从河而出,献给了迷茫中的人类的始祖。

河图洛书是最早的文明符号,至今仍如天书般启迪着人类的智慧。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互用;寓意极多极广,玄妙无穷无尽。这两幅神秘的图案,蕴含了深奥的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阴阳、五行、术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中医、历法等等中华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河图洛书开启了人类最早的智慧,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文明成果,不断指导着人类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到今天。

山给人以庇护和食物,水给人以滋养和智慧,幼弱的童年人类在天地的护佑下,慢慢长大。

     

03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类的童年经历了漫漫长夜。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火正祝融、燧人取火、神农百草、伏羲画卦、玄女赐书、仓颉造字等等传奇故事,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记载了人类早年的历史,体现了人类童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坎坷曲折的成长历程。这里民间还有不少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二郎神、山神、土地神、火神、雨神、风神、雷神、药神、送子娘娘、金童、玉女等神仙传说,这是童年的人类在弱小的时候,希望借助外力改变生存环境的精神寄托。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期。尧从人类起源之地黄河岸边的古城老家走来了。

20岁成为部落首领,在位70年,团结亲族、联络友邦、征讨四夷、统一华夏,爱民勤政、怒而不烦、仁德如天。《史记》评价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2018年,中央电视台中华文明探源摄制组,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项目"的指示,来到垣曲,他们根据中科院考古研究和天文研究成果,一路寻觅追踪到尧的老家垣曲古城。根据古天文历法的记载,夏至当日,尧出生的地方,8尺立柱的日影长度为1.6尺,尧把此地称为“地中之国",而符合这一标准的地方唯有垣曲古城的东关,这也符合古代的《周髀算经》的记载。当地电视台采访当时中华文明探源摄制组编导李美忱女士时,她说:“尧部落是从垣曲走出去,来到陶寺的,垣曲是尧的故乡。尧发展了一个政治化的概念是‘地中`,地中这个概念源起时间是在垣曲,就是说垣曲这边最早提出了'地中之国`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中国这个国家的概念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理论支撑。”可见,垣曲不仅是尧的故乡,而且是最早叫出“地中之国"和"中国"的地方。

后来,尧带领部落不断拓疆辟土,传播文明,一路走向平阳建立了尧都,中国从此叫响华夏,叫响世界。“地中之国"这个概念又给垣曲增加了一个响亮品牌,相信有识之士定会利用这一品牌大有作为,使这一品牌大放光彩,给垣曲增加新的辉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舜发于畎亩"。大舜从历山脚下的诸峰山走来了。

 

舜生诸冯,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等,这些地名,均在垣曲境内。舜大孝参天,以德报怨,感母化弟,声誉四方。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舜所到之处,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深得百姓爱戴。尧闻舜名,返垣访贤,留下了尧王访贤的美丽传说,望仙的地名就由此而来。尧过望仙,偓佺指路,众仙护佑,天盘山祥云缠绕,君子地尧舜畅谈。从此,尧舜共治天下太平,娥皇女英辅助圣贤,大禹治水根除后患,皋陶刑狱公正无冤,舜观历山天象制定历法,历山坪顶种麻发明舜茶,农耕文明富了天下良仓,德法共治形成国家制度。可以说舜开启了"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先河,形成了尧天舜日的太平盛世。

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的话剧《立秋》编剧、垣曲古城人姚宝瑄先生在一次回垣参加的舜文化座谈会上说:"舜是叩响华夏文明大门的第一人"。其倡导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之教,开创了中华道德之先河,被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同善北门楼,至今镶嵌着“帝舜故里"的横匾石刻,砖雕图案中的“同心同行、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善",既是同善地名的由来,也是帝舜大同世界的内涵体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尧舜十六字心法,奠定了中华文华的根基,成为了儒道文化的源泉。

    

帝舜故里

 姓氏是血脉和家族延续变迁的符号,根据《湖南舜文化研究与交流》、运城舜帝陵有关机构、垣曲舜文化研究会研究,后代与舜有关的姓氏达130多个,其中,单姓80多个,复姓40多个。舜生姚墟得姚姓,居住妫汭河,后代有妫姓,称帝前封虞国,称有虞氏,夏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为虞侯,后代称虞氏。古邹国是帝舜后代姚姓的封国,子孙称邹氏。周武王封舜的后裔妫满为陈胡公,后代有陈姓、胡姓、王姓、孙姓、孔姓、车姓、高姓、卫姓、田姓等。舜帝后裔姓氏随部落、国家、朝代变换不断发展演变,至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与舜有关的姓氏人口达3亿左右。可以说,帝舜后代遍天下,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巨大。

垣曲县舜文化研究会,经多年搜集挖掘,已形成了上百万字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弘扬舜文化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目前,垣曲正在做舜的文章,帝舜公园、帝舜阁、帝舜文化产业园、舜乡城郊森林公园、帝舜故里、舜井、舜庙、舜王坪景区、诸冯山景区等与舜有关的地方和产业正在有序开发,发展空间巨大,舜同音于“顺”,相信舜的产业定会顺心顺意、顺风顺水、顺事顺成。

“大商朝、六百载"。1984年发现的垣曲古城洪庆观遗址,使这座湮没3000多年的商代古城重见天日。完整的宫殿区、生活区、生产区、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还有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道路、排水沟、灰坑等功能齐全。通过对这些遗址的考古研究,证明这里是当时商朝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古亳城在垣曲西北十五里",《大明通志》载:“毫城在垣曲县(古城)西北十五里,相传汤自克夏,归于亳,即此。"《广舆记》载:“垣曲有汤誓地,周围百四十步,民不敢耕其地,古碑尚在"。至今古碑上的“殷商列祖成汤圣王居亳故都”十二个大字清晰可见。现代考古学泰都顾颉刚老先生生前断言:“汤建都西亳,就在垣曲”。据此推断,垣曲古商城即为汤始居亳的最早都城,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形。


为了防卫和交换的需要,人多以群而居,逐渐形成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城市。早期都城在垣曲的发现,说明这里不但孕育最初的人类,而且孕育了最早的城市文明。一个山区小县却有最早的都市文明,难怪好多外地人这么说:垣曲人洋气不土气,不像山里人却象城里人。原来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一个都城,垣曲人几千年前就生活在城里,连这里的村的名字都叫城一一亳城、古城、负夏城等,城市的老祖宗原来也在垣曲啊!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从愚昧走向了文明。同期,世界各地文明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亚洲出现了两河流域文化,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亚洲人通过白领海峡迁入美洲,产生了美洲的早期文明,有了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尔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等;欧洲出现了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等;非洲诞生了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文明、古埃及文明和金字塔文明等。

星星之火燎原全球,地球成了智慧的星球。

文明在不断地诞生,也在不断地消失。在人类进化史中,不少文明在完成它阶段性使命后,就湮没于滚滚红尘。至今,在已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三个已经完全断代,唯有5000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光耀古今,给中华以力量,给世界以希望。这是否得益于人类祖先的护佑和远古根脉的力量呢?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常会有更古老的文明发现,从遥远的历史深处传来声声呼唤,使这个民族获得新的基因,重新振作,时代豪杰和民族英雄便会挺身而出,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业,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奇迹。


04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万物皆有根,人类的根扎在垣曲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忘记了起点,也就忘记了方向和终点,失去了初心,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恒心。根深才能叶茂果盛,在根的位置浇水施肥,才能事半功倍。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块孕育了人类之根的神奇地方吧。

垣曲位于晋南东北部,地形略呈四边形、古堡要寨状。南北广48公里,东西阔65公里。境内三面大山紧锁,一面濒临黄河,北可藉中条山屏上党,南可渡黄河出中原,西可恃横岭关制晋南,东可据王屋山扼豫北。

全县国土面积1620平方公里,为河东之首,人口24万,为全市最少,地多人少,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全县耕地面积33万亩,全市最少,但经济林面积却全市最多,仅核桃林就达到30多万亩,烟叶、花椒、苹果、梨树、中草药、三樱椒等各具特色,农民人均收入位居全市前列。

全县农村人口最少,城市人口最多,60%以上的人住在县城,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县城的建设和发展。来垣曲住过的外地人说,美丽的垣曲小县城,白天看着象重庆,晚上看着象香港,白天能快乐地工作,晚上能幸福地生活。

全县虽然还不富裕,但却资源丰富。地下46种矿藏门类齐全、储量众多,金银铜铁等多金属具备大规模开采价值,中条山被誉为金头银腰铜身铁尾巴,全身是宝。铜工业储量3.7亿吨,铜金属储量270.98万吨,居全省之首、全国第三。全县黄金保有储量2.2万公斤,其中,望仙盛产黄金,金马坪、金牛洞、金古垛、淘金河、金坡等留下了许多金子的传说。民国年间,当地一村民曾采到一块重达562.5克的狗头金,被记入县志,此地也被称为宝地。地上资源也非常丰富,历山是华北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仅种子植物就有千余种,陆栖脊椎动物200余种,列入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16种。猴头、木耳、核桃、蘑菇、药茶、土蜂蜜、中草药等声誉内外,弥猴、娃娃鱼、金钱豹、梅花鹿、啄木鸟、天鹅、鸳鸯等维持着良好生态。大自然赐予的丰富资源,使垣曲的发展充满潜力和活力。

全县有晋南的最高峰一一历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也有全省最低处一一窑头马蹄窝,海拔177米(现已淹没于小浪底水库)。巨大的落差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不同的气候特点。全省每年收割小麦的第一镰在垣曲,最后一镰也在垣曲;上历山旅游有时一天可历三季,山脚为夏,山腰为秋,山顶为冬。2015年8月23日,当天处暑,舜王坪顶突降大雪,给绿草野花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白纱,令游客叹为观之。《山西日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

    

“ 无限风光在险峰”,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垣曲具备了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这里的旅游以神奇、险峻、古朴、壮阔、清新、幽静著称,北有历山舜王坪、皇姑幔,望仙三潭漂布、大峡谷等;南有黄河小浪底水库、五福涧、地中之国和商城遗址等;东有诸峰山、舜王遗址、古负夏城等;西有白马山、清泉漂流、王茅溶洞等;中有青年山、鸟鸣涧、帝舜阁、毫清河等。“一心一线五区”的旅游格局和"全景垣曲、全域旅游"的态势正在形成。一山(历山)一水(小浪底水库)一林(原始森林)一洞(王茅溶洞)一矿(中条山矿)一源(人类起源)一帝(舜帝)一城(商城)一国(古中国)一村(古村落),“十个一”构成了垣曲旅游的基本要素,自然和文化相互交融,保护与开发相得宜彰。在有的地方争名人争资源发展旅游的情况下,垣曲的旅游资源如黄河边的黄河石,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历代文人墨客也青睐垣曲美景多有诗作,唐朱庆余的《舜井》,唐韦庄的《垣县山中寻李书记不遇留题河次店》,宋黄廉的《留题洪庆观》,金元好问的《垣曲天坛杂咏十首》,明薛瑄的《登中条洪庆观》,明王智的《阳壶返照》、《亳城春水》、巜洪庆晚钟》、《天坛秋晓》,明赵载的《葛寨春耕》、《柳庄烟雨》、《平原桑柘》,清汤登泗的《雨后登景亳亭》,清王今元的《秋日偶作》等,均触景生情,描绘和歌颂了垣曲的美丽风光。可见,垣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垂涎游玩的好地方。

 

   

垣曲的潜力在旅游,希望在旅游,振兴也在旅游。在健康第一,全民康养的大时代,在美丽的垣曲,选择一个好山好水好地方,投资旅游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与山水风景旅游相辅相成,相信定会有无限光明的前景。

垣曲有华北地区最大的水面一一小浪底水库,也有华北地区最丰富的森林资源一一历山原始森林,山水相依,相得益彰,形成了天然小气候和独立的小环境,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旱不绝收,涝不成灾,四季分明,非常适宜居住,人称华北小江南。垣曲的历史很悠久,但发展的速度并不快。任何事物都有终点,地球也不例外,何况一个人,一个地方呢?路走快了就容易到达终点,速度越快离终点越近,别着急到终点去,稳步发展才能长久发展。

垣曲名气不大,但获得的荣誉却不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绿化模范县、全国教育工作“两基”先进县、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级楹联文化县、国家级梅花石之乡、国家级历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历山森林康养基地、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亳清河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林业生态县等荣誉桂冠。一个个荣誉如一张张名片,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垣曲、了解了垣曲、走进了垣曲。

前段时间民间流传的一首顺口溜,反映了许多人对垣曲的看法,现摘录于此:

要想活的好,就往垣曲跑,

要想过的顺,就在垣曲混。

98年洪水,垣曲没有,

03年非典,垣曲没有,

06年禽流感,垣曲没有,

07年雪灾,垣曲没有,

08年地震,垣曲没有,

12年暴雨,垣曲没有,

13年H7N9,垣曲没有,

16年龙卷风,垣曲没有!

今年的新冠病毒,

垣曲仍然没有!

上有天堂,下有舜乡,

人杰地灵,天佑舜乡!

天下大难,此地无忧,

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垣曲才是真正的风水宝地

     

05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自古以来,宝地多争。垣曲横亘晋豫要冲,境内关隘川原,犬牙交错,进可依,防可守,自古“争地者必相及“,历代被兵家视为要地。千百年来,战争频发,生灵涂炭,战火一次次摧毁垣曲,垣曲又一次次浴火重生。

据记载,自秦至新中国成立前,垣曲境内共发生千人以上战事117次,平均19年一次。其中万人以上战事30次,10万人以上战事5次,30万人以上战事1次。

春秋时期,晋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激战于皋落,皋落氏余部逃往晋中昔阳一带。至今垣曲、昔阳两县均有皋落乡镇,两地本是一家人;秦始皇九年,伐魏取垣,民多灾难;汉高祖八年,击韩信余寇于东垣;东汉建安十年,曹操破张晟动乱于垣;北周建德四年,河州刺史刘雄随柱国李穆攻占垣曲;宋绍兴十年(1140),岳飞部将梁兴进兵垣曲,在今上庄村摆六花阵大败金兵;元至正十八年,王士诚由垣曲起兵,破城池,杀总管;明祟祯年间,李自成率10万义军入垣,占领瞽冢、圢坂、刘张、皋落、望仙、赵家岭、朱家庄、胡家峪等30多个村庄,围县城7昼夜未克,烧西关、北关,后再战攻克县城,并由此转战平阳、太行等地;清同治六年,捻军小燕王率兵数万入垣曲皋落,次日破县城,知县王国宝蹈火身死,都司刘国治战败自杀,典史王覃阵亡等等。古代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留下来的只是古迹中的斑剥文字和残碑石刻,在隐隐提示着今天的人们。

最惨烈,持续时间最长的应属当代的抗日战争。1938年2月,日军2万侵垣,垣曲军民奋力抵抗,日军受挫,后又增加兵力先后发起了西阳河战役、第二次侵垣、第三次侵垣、第四次侵垣等,始终未完全占领垣曲,垣曲因此被称为日军的“盲肠"。1941年5月7日,日军集中10万兵力分5路进攻垣曲,著名的中条山战役爆发,国民党投入20万军力,至5月25日战役结束,双方共投入兵力30万之多。战争非常残烈,国军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第24师师长王俊等将军战死疆场,4.2万人战死,5.5万人被俘,800勇士战之最后宁死不屈勇跳黄河。中条山战役中方虽败,但却挡住了日军预从垣曲渡黄河挺进中原的铁蹄,为中国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日军侵垣期间,先后5次进犯垣曲,共计投入兵力15万之多,占领垣曲4年3个月,人民残遭蹂躏、牺牲巨大。1936年全县统计人口为84725人,1938年日军侵垣后,本县人口大量死亡、外逃,至1949年降为72995人,减少11730人。抗战期间,被日伪顽残杀4209人,致残16046人,绝户100余户,烧毁房屋68589间,庙宇近7000间,被宰杀抢走牲畜19477头,抢走粮食1000万石以上,被日军砍伐树木531140株,抓差折工650万个,损失金银141592两、铜35522.5公斤、锡205公斤、煤1800吨、布1.8万匹等等。这块土地历经摧残、苦难深重、伤痕累累。

     

2012年,以中条山战役和垣曲抗战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咆哮无声》,表现了中国军人和人民为保卫家乡,拼死搏杀、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2014年,本县民间人士杨金玉先生,自筹资金创建了中条山抗战纪念馆。该馆建筑面积3690平方米,展室12个,展示战争实物580件,图片320张,文字资料16.2万字。开馆以来,已免费接待全国各地观众89.5万余人次,其中在校学生31.2万余人,机关团体35.6万人,抗战老兵86人,抗战老兵后裔2.8万余人,日本民间友好人士30人,港、澳、台同胞500余人,为397位抗战老兵举行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该馆收集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全景再现了当年中条山战役的惨烈场景,提示人们:和平难得,忘战必危!现已成为当地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抗战胜利后,内战再起,垣曲又陷战乱,太岳军区三次解放垣曲。1947年8月24日,陈(庚)谢(富治)大军入垣,垣曲才得到彻底解放。内战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以少胜多,迅速取得全国胜利,说明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县支前民工达到4.2万多人,牺牲革命烈士833名。能战方能止战,这块土地屡次被鲜血染红,这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磨难,在苦难中铸就了坚强,用勇敢赢得了胜利,用牺牲换来了和平。今天的人们应倍加珍惜今天难得的和平时代和美好生活。

1947年,垣曲率先解放后,不顾喘息,又迅速抽调数百干部支援其他地方的革命事业,62名干部支援河南渑池县,组建了新的公安局,80余名干部南下福建,组成了新生的寿宁县区的全部政权班子,等等。老区人民中的代表,又一次抛家舍业,离开故土,如星星之火播向远方。至今南下干部大多已经离逝,他们中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正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垣曲,常常有人回来看望,把老家里的人当亲人。垣曲人民也从未忘记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今年8月14日,垣曲县人民政府投资230万元,在垣曲县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了垣曲干部南下纪念园和纪念亭,永久纪念当年的革命前辈,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的长征路。 

    

06    

垣曲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始终把祖国的需要置于自己的发展之上 ,不但在战争年代牺牲巨大,在和平建设年来同样做出了巨大牺牲。

奉国家之命,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于1956年在垣曲成立。全国各地热血青年汇集于此,在深山老林安营扎寨,在悬崖峭壁战天斗地,在岩层深处掘进挖宝,用青春拥抱大山,用汗水浇灌岩石,用生命奉献中条,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如今的中条人已成为了垣曲人。经几代人的努力,当初这片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已成为共和国第三大铜工业基地、华北地区最大的非煤地下开采企业,这里的十里铜厂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辉煌。从此,这块土地里珍藏的宝贵资源,就被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献给了祖国,支持新中国各方面的建设。至今已累计产铜500多万吨,金锭11.25吨,银锭330.14吨,钯金1吨,铂金1吨,硒350吨,碲100吨,硫酸镍1500吨等,为国家贡献了数千亿元的财富。这里从汉代起就有了炼铜冶金的技术,民间多以此谋生,而今这里的人民放下祖业,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聚宝盆”献给了国家,无怨无悔地支持着重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自己却是瞅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多年来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在脱贫攻坚中艰难地负重前行。这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私情怀。

 

 1952年,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河南时,面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样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据史料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年份达543年,平均约四年半一次,有时一年中决溢多次,总计决溢达1590多次,每次决溢,一泻千里,水冲沙压,田庐人畜,顿成泽国,造成毁灭性的灾害。黄河成了中国历朝历代主政者忧心忡忡的事。于是,办好黄河的事也是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大事。经过几代人的准备和努力,90年代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坝体虽在河南,但最大的水面却在垣曲。

    

老古城风貌

 作为水库主要淹没区和动迁区,垣曲并非水库受益区,却必须为国家这一重点工程做出重大牺牲,为水库建成蓄水腾出位置。全县动迁人口4.2万人,淹没土地10万余亩,房窑面积181万平方米,坟墓19522座,农田水利工程105处,高压线路130千米,低压线路154千米,广播线路126千米,公路141公里,工业企业21个,小型企业107个,渡口13个。淹没区涉及7乡镇42村,直接经济损失12亿多元。移民安置任务位列库区8县(市)之首,淹没总面积位列第二。垣曲的主要粮仓和主要工业基地被淹消失。这对一个贫困山区小县来说,可谓伤筋动骨、损失惨重。库区移民含泪滴血、抛家舍业,永久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再次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每年清明节,已迁陟他乡的移民和后代都要重返库边,把鲜花和纸币投向水面,双膝脆地,遥祭长眠在这里的祖祖辈辈……

本土作家王玉峰在《移民赋》中这样写道:

二十年前大移民,天地惊兮鬼神泣。跪别茔地离井台,赤野似火人如蚁。爷娘掩面儿女啼,黄河呜咽山头低。大槐树下魂梦萦,为国分忧肩大义!追昔抚今,歌之当哭,吾土吾民,逝者如斯。 

    

如今,大坝高筑,黄河成湖、水面如镜、波光荡漾,亿万年前的水光山色再现。那一次孕育了人类的始祖,这次又将孕育什么伟大的奇迹?黄河的事情已经办好,河水不再泛滥,两岸免受水患,风调雨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人民安康,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复兴的繁荣盛世。垣曲的每次牺牲,都与民族的进步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失去的已经失去,留下的只有人们的记忆。在库区建设中,一个牵动全县24万人民情感,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老县城一一垣曲古城沉没到了水下,那些精美的传统建筑,和经典院落现已随波消失,但它曾经的辉煌和发生于此的故事,却仍保留在今天人们的记忆中,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我们也会随着历史的脚步成为历史。年龄稍长点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古城熙熙攘攘的腊八会和红红火火的元宵节,还有各类特色小吃、小工艺品、传统节目等。失去的珍贵,把失去的再找回来更是珍贵,还有什么比失而复得更令人欣喜呢?趁现在老古城还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有很多人在牵挂她、思念她,若能有一个有远见有情怀的投资商,在合适的地方再复建一个老古城,作为一个旅游古镇项目去打造,重现当年风貌和场景,容纳流离失散的游子情怀,满足更多人的思念之情,这该是多么一件有意义的事啊!相信这个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古镇,定会牵动更多人的心,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和关注,从而重现昔日的繁华和辉煌,取得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07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作为大舜的子民,垣曲人民爱好和平,珍惜友谊,在苦难中不失本色,始终保持着淳朴友善忠诚勇敢的美德。 这里值得一记的是,一个荷兰人与垣曲人民之间的故事,即长直石头疙瘩天主教堂的神父胡永生,他被当地村民的善德感动,与垣曲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日寇侵垣期间,为保护村民免遭残害,他挺身而出,让2000多村民避难教堂,一人坚守门口,多次正义凛然拒绝日军入内,最后残遭杀害,为垣曲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时,国民党十七军军长高桂滋也率部驻扎垣曲,与当地村民结下深厚友谊,中条山战役失败后,胡神父的教友和村民掩护高将军一行,藏于教堂神父卧室里的地下室,从而躲过了日军的严密搜捕,后又想方设法把他送出了封锁线,被日军发现踪迹后,烧毁了当地村民的房子以报复。高将军生前曾多次对部下和家属讲,是垣曲人民救了他,一定不能忘记垣曲人民的恩情。外国神父被害与中国将军得救,这两件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传奇故事,被当地民众传颂。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民族报》发表了《为抗战牺牲的荷兰传教士胡永生》一文,并被广泛转载,传为美谈。2017年,胡永生神父诞辰110周年,高将军的女儿高士洁女士、儿子高斌先生等友好人士,和当地村民共同为胡神甫立碑,碑上刻着“善牧舍命 百世流芳”几个大字,以作永久记念。荷兰驻华大使也发来贺信,称赞这名英勇的荷兰人在垣曲的壮举,是中荷友谊的又一见证。山沟沟里成盛开着芬香的友谊之花。

         

望仙小院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968年,北京600多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来到垣曲农村安家落户,当地村民在生活劳动等方面给了这些年轻的城里娃以无私的帮助和照顾,使他们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并在磨炼中得到了健康成长,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也给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现念带来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农村的进步和城乡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当年知青在陕西梁家河插队七年,他曾深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如今中央领导中大多有知青插队的经历。可以说,若没有这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炼和深层的体验,就很难有今天领导人的一系列科学而又符合实际的执政理念和中国今天的发展。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震的话来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了50年”。

后来,垣曲的北京知青大多返城,但仍相互交往、密切往来,知青多次返垣,看望老乡,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力所能及地做贡献。垣曲老乡也经常去北京看望他们,1998年12月,县政府派代表专门到北京集中看望了当年的知青,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和友谊。

不少在垣曲工作过的干部临走时都会说:“垣曲这个地方,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不想走。不想来是因为这里太远太偏,不了解;不想走,是因为与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一草一木皆是情。"其实,无论什么人,来到垣曲就等于回到了老家,都会有亲切感,因为这里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园嘛。

    

08

"江山代有人才出",人杰才能地灵。自古以来,垣曲多仁人志士,为此土增光添彩。尧天舜日光耀古今,商汤建都辉煌亳城,古老文化代代相传,舜乡子民厚德为本。

西汉著名道学家黄河岸边的河上翁,结草为庵,学问渊博、道德高尚,文帝数次欲招为国师,翁视尊爵如粪土,终未赴命,只以道书相赠;秦汉时期上敌原村人靳歙加入刘邦大军,行军中大蟒挡道,千军万马挤成一团,他挺身而出,大吼一声,声若巨雷、剑如电光,蟒头飞落,被称为“兴汉灭楚、逢险开道第一人”  ;北周时期东垣人韩雄,膂力过人,工骑射,有谋略,因戌边有功,先后被晋升为河东南尹、骠骑大将军等;隋朝大将东垣人韩擒虎,文才武略超群,被文帝拜庐州总管,委以平陈之先锋,以精骑五百直取金陵,执陈主而归,进位上柱国;元朝古城沇岭人车海,西南平叛,屡建战功,被敕封为“南阳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充万户候",镇守南阳诸路;明洪武年间陈堡人赵朗,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两袖清风,辞官返乡后,靠弹棉维生,明太祖称其为“山西长御史";明景泰年间峪子村人普晖,读书过目成诵,任山东按察司佥事,执法严明、劾奸有功,朝中诸臣荐晖"有经济之才",人称神明,被民立祠以报;明正德年间文浩任河南监察御史,居官数十年,家无积蓄,衣食简朴,庐舍仅可容膝,忠孝之心,老而益彰;明嘉靖年间陈堡北羊村人赵载任甘肃巡抚,因功绩卓著,帝曾赐建赵家楼于县城,楼高十二层,金碧辉煌,病逝后帝赐“明敏刚正、屡著边功"牌匾以悼念,特颁国葬之命;清代知名数学家华峰马村人安清翘,宦海20余载,不染官场恶习,清廉公正、淳厚俭朴,离职返乡后,潜心研学,著有《数学五书》、《数学指南》、《几何原本补正》、《周易比例》等,“发古人之未发",站在了当时数学和科学发展的新前沿;清代东滩人马生麟,任永泰知县,修文庙,置义仓,赈济流民,剿抚海寇,士民感之,升工部主事……等等,历史上的豪杰灿若群星,不胜枚举,在一代接一代书写着垣曲的辉煌篇章……

     

望仙大峡谷     

革命战争年代,更是英雄辈出、壮烈仁勇。台联捷,谭家硖口人,1927年建立中共垣曲县委,任首任县委书记,后被日军逮捕,英勇就义;张梦龙,皋落下南蔡人,从事党的情报工作,被敌围捕后,挖眼割舌,宁死不屈,年仅29岁被酷虐致死;赵宗普,新城左家湾人,任太岳四分区谍报参谋,被俘后劝降无果,年仅22岁被刺刀戳死;杨峰,谭家上敌原村人,在抗日县政府工作,被敌包围,留在最后掩护同志撤退,被俘后遭严刑毒打、宁死不屈、骂不绝口,年仅26岁被敌乱刀砍死,等等。他们在心目中的明灯照耀下,为了革命理想和信念,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义无反顾地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烈士们的英雄壮举。

解放后,垣曲各类优秀人士同样在各行各业为祖国建设做着贡献,为家乡续写着新的辉煌。裴丽生,谭家峪子村人,先后任太原市长、山西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中囯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职;文敏生,古城莘庄人,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华南分区常委、社会部长、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委书记、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副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囯家邮电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车敏瞧,曾赴朝作战,任军政部主任,授少将军衔,回国后先后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常乾坤,垣曲下亳城村人,最早到苏联学习飞行,负责军委航空研究小组工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航空队,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负责组建空军,抗美援朝期间,任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后创建西安空军航空工程学院,任院长及政委,开国大典到1961年,历次国庆阅兵,均为空军飞行总指挥;姚峻,古城人,曾留学苏联,历任空军第一航校飞行大队长、训练处长、空军参谋长、空军军事科学院研究部副部长、部长、空军副参谋长、顾问、中国老区建设促进委员会副会长等职;鲁挺,古城人,历任解放军八一体工大队政委、大队长、全国体总、排球协会副主席、中囯人民解放军体总副秘书长、囯家体委运动系主任、世界军事体育理事会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职;王文学,华峰杜村人,历任安泽县委、临汾县委、洪洞县委书记、忻州行署副专员、吕梁行署专员、吕梁地委书记、山西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等职;韩忠信,英言无恨人,历任中共巴中地委书记兼人大主任、四川省政法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甘肃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副主任等职;李政文,英言席家坪人,历任平陆县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闻喜县长、山西省纪委常委、秘书长、太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山西省政府秘书长、山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委秘书长、省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职;王雅安,垣曲皋落人,历任山西省民政厅副厅长、晋中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朔州市委书记、山西省大人副主任等职;席泽宗,垣曲古城人,历任中科院科学出版社编辑,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3年当选巴黎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受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社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华大典》编委会副主任,被8种世界名人录列传,等。还有更多的优秀人士,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会唱戏才会有舞台,他们言行一致,在做事中做人,用行动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用拼搏拓展了自己的人生平台,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辉煌自己的同时也辉煌了家乡。

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还有一大批后起之秀正在崛起。据统计,目前垣曲有2万多人分布全国各地,从事各行各业,有的已成为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军界、商界等精英。走遍全国各地,都有垣曲乡亲,天下垣曲一家人,团结起来力无穷。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封闭使人狭隘,突破成就大我。道同者方可同行,志同者方可共谋。目前各地垣曲老乡组织已经联系起来,建立了全国舜乡联盟,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取长补短、共谋发展,相信这一组织将会大有作为。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在外的垣曲人一边拼搏创业,一边心系家乡。有的返乡创业,在回报家乡中发展事业;有的扶贫济困,为慈善事业捐款捐物;有的尽其所能,为家乡发展献计献力。他们的名字都被家乡人民熟知,历史也将永远铭记每个为家乡做出贡献的舜乡赤子。

历山脚下,黄河岸畔,东西两塬,亳清河岸,勤劳智慧的垣曲人民用双手描绘着这片沃土。大地如画似锦,全县欣欣向荣,美丽舜乡、生态垣曲,正敞开胸怀,张开双臂,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白露已过,秋高气爽,耕地播麦,收获希望。蓝天荡漾着白云,绿树掩映着蝉鸣。化石里游动的小鱼,诉说着亿万年前的情景,清澈的小浪底水面,映照着初始的阳光。“人类从这里走来"金色大字,镌刻在古城村口的黄河巨石上;金碧辉煌的"帝舜阁"矗立青年山顶,光茫四射直抵苍穹;垣曲宝鼎安放中心广场,历史长河流淌着新的辉煌;抽水蓄能电站高峡出平湖,为共和国能源建设再立新功;经济开发区设施完善,迎接投资兴业的八方客商;亳清河畔彩灯闪烁,璀璨夺目着山城繁荣;美丽的校园书声朗朗,犹如大舜的南风歌悠扬动听;高速公路纵横交汇,四通八达的交通全国驰骋;即将动工的铁路和机场,给垣曲的发展再插腾飞翅膀;人民安居百业兴旺,古老的垣曲焕发勃勃生机……

黄河岸边的一声猿啼响彻全球;尧舜携手叩响了华夏文明;历经沧桑亦然年轻,饱经风雨步履轻盈;美丽的垣曲,如原始森里飞出的金凤凰,在蓝天白云间正展翅翱翔……

站垣曲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类从这里走来

古中国从这里走来

大商朝从这里走来

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

——中国山西垣曲

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地方

 

    

舜王阁                                                                             世纪曙猿之乡

 


作者简介


李鹏,山西垣曲人,现供职于县政府机关,工作之余喜欢读书、思考,写作。



(编辑    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