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始祖与中华文明(五)

2022-04-05-21:58[来源:德孝网][作者:超级管理员][浏览量:4206]

华夏始祖与中华文明(五)

/党忠义


女娲活动范围——

女娲是华夏人类最早的有名有姓的始祖,国人公认,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女娲部落聚栖地在什么地方?她的一生主要活动的地方主要在哪里?却是众说纷纭。可以说,全国各地都有女娲活动之地的说法。

客观的讲,在那洪荒的远古时期,森林原始、杂草丛生,连人踩出来的一条小路都是少有的,女娲始祖不可能走遍全国。众说纷纭的女娲出生地,其实都是女娲的后裔在迁徙到祖国各地之后,为了纪念老祖宗,传颂老祖宗的功德,为其建祠立庙、世代祭祀所形成的。中国人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不给祖先蒙羞、荣归故里是中国人的人生目标。寻根祭祖是国人的美德,国人以各种方式祭奠祖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众说纷纭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女娲故居就是这么形成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在很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

那么,女娲始祖当初的活动范围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证。

从史书的记载考证女娲的活动范围、场所。

华胥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首领,女娲、伏羲是华胥部落的后人(《春秋世普》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华夏考源》载:胥、雅、足、夏等古字相通,华夏始于华胥。因此,可以说华夏文化的源头是华胥文化,华夏民族文化的源头,也就是华胥文化。

考证华胥部落的聚栖地,主要有华胥国之说、雷泽之说、九河之说、华胥之洲之说等。分析诸说,华胥国、九河华胥,这些古地名找不到依据,已无法考证其详细地址,唯只有雷泽之说有证可考。所以说,华胥部落活动的主要范围在华山和中条山之间的黄河东岸、雷首山下雷泽湖一带(《春秋世普》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太平御览》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潜夫论五德志》载: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纬书》卷十一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河图握矩记》载: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平阳府志》载:圣母华胥,太昊伏羲之母,履巨人之足於雷泽(雷泽在蒲州府境)”“州西首阳山下。)。

史书典籍上记载的华胥大迹出雷泽典故出于两个因素: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子没有固定丈夫,交媾随意,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缘故。二是缘于巨灵神的大脚印(大迹,特指巨灵的大脚印)。华胥所踩的大迹,是巨灵神留在雷泽湖畔的大脚印。按照上古神话所说,雷泽湖畔是上古天神巨灵的主要活动地,巨灵神力推华山时,一双大脚就蹬在雷首山下(《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贔屓,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跡犹存。薛综注:巨灵,河神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跡,于今尚在。唐代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元代张翥《题华山图》诗:巨灵高掌削芙蓉,影落黄河一丝水。清代吴廷桢《观潮》诗:罔象横衝两崖束,巨灵直擘中流开。),雷首山下巨灵庙时代祭祀,一直到二战时被倭寇焚毁。

圣母华胥,太昊伏羲之母,履巨人之足於雷泽的典故。不管是史书典籍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典故,很吻合地证明了华胥部落的聚栖地在河东。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因没有婚姻,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部落首领一直是女性。华胥故世后,她的女儿女娲便成了部落首领,伏羲是娲皇的主要助手,不是部落首领。因为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是女性,将伏羲列为羲皇,是父系氏族社会男人统领社会之后,男权思想的产物。

杀黑龙以济冀州,精准、清楚地定位了女娲的活动范围、场所。

杀黑龙以济冀州是女娲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女娲活动在冀,凡与女娲有关的各类史书典籍都是这样记载的。那么,冀州在哪里呢?下边详细表述一下。

冀,字原表意:”“”“,意指北方的这个地方属于所有人的。人类希望和向往的地方,冀希于希望之洲。《史记》集解: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吕氏春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李巡注: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晋也。冀的位置很明确,在西河以东,南河以北的今山西晋南。

冀地称谓始于女娲时代,其主要范围在大河之东岸和北岸环抱的山西南部。女娲的后辈,古天子炎、黄、尧、舜、禹均居于此,这里为故天子炎、黄、尧、舜、禹所居之地,称之为中冀。《汉书》卷28载:两河间曰冀州。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春秋疏》曰:尧治平阳,舜治蒲阪,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里,俱在冀州,盖九州之冀也。《史记集解》:禹行自冀州始。”“从壶口山开始,经雷首山,一直施工到太岳山。”“禹行自冀州,从帝都开始,直南至华阴。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唐《括地志》载:涿鹿山,在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涿鹿城,即黄帝、尧、舜之都也。《日知录》卷二: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冀州,也是大禹时划分的九个州之一,《尚书禹贡》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九州所辖区域为:冀州(今山西省中南部和河北省的西北部一小部分,河南省北部一小部分地区);兖州(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带地方);荆州(现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关于九州的说法,在流传下来的古籍记载中有几种说法:《禹贡》称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按殷制,称九州为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两州;《周礼》按周制,称九州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并三州。按《尚书尧典》的说法,虞舜在禹治水之后,又就禹指九州,分治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

冀州,位列九州之首,是九州的核心。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北一小部分,河南北部一小部分地区。《史记集解》: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

冀在原始社会之后,周代之前为国名。周代属国,是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冀国的国都在今山西河津市(冀亭遗址)。《左传》冀国,今晋州冀氏县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晋灭冀为卻氏食邑,冀芮之子孙,以邑为氏。

战国时期,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州与岳的演变》:冀州原出冀国,冀为晋所灭,故以冀称晋。


这里还需要搞清河北这个域名。河北是个古老的名称,有两千四百年的历史。河北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最早以地域名称见诸于战国史籍,是作为黄河以北广大地域的泛称存在的,并无具体严格而明确的地区范围。最早的具体域名是河北县。河北县域名有两千二百年历史。河北县,秦置,属河东郡。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后汉书郡国志第十九郡国一》载,河东郡领20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获泽、东垣、解县。晋移治蒲坂,在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南。西汉置河北县(今芮城县),属河东郡。后秦于县置河北郡,县属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河北郡治徙今平陆县境。县属河北郡。东晋时姚秦于县置河北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郡徙,县仍属之。北周明帝二年(558)改名芮城县至今。河北县域名长达七百余年历史。

河北省域名是中华民国(1928年)由直隶省改称的。河北省周朝为燕、邢之地,西汉时属幽州,东晋十六国时期为燕、赵,明朝以后为直隶省,最高领导是直隶总督,位列所有封疆大吏之首。河北很长时间都是京师的屏护。在 金、元、明、清四个朝代中,首都都是北京,而河北则是环绕着北京城,因在畿辅之地谓之京畿。河北省这个名字是1928年北伐战争之后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各省代称的时候,河北省确定为(待续)


(编辑  凤荣)